《枪炮、病菌与钢铁》

2022-11-04

至于草莓或树莓,人类也得应付对手——画眉和其他爱好莓子的鸟。罗马人的确试过在园圃种植野草莓,但数以十亿计的欧洲画眉到处撒便,传播野草莓的种子,当然罗马人的园圃也不例外,结果就是长出来的还是画眉喜欢的小颗草莓,人类盼望的大颗草莓只好一再落空。直到近世,由于保护网和温室的发明,人类才打败画眉,生产出合乎自己所求的草莓和树莓。

2022-11-04 19:05:35

草莓只能在棚内种才大颗,为了避开画眉鸟

现代世界作物年产量的80%是由十几种植物贡献的。这十几种“重量级”的作物如下:谷物有小麦、玉米、稻米、大麦和高粱,豆类有黄豆,块根或块茎类为马铃薯、木薯、甘薯,糖分的来源则是甘蔗、甜菜,水果如香蕉。这些谷物厥功至伟,提供了全世界人口所需卡路里的一半。

2022-11-07 08:26:51

82法则在食物上的证明

墨西哥类蜀黍恐怕难以引起狩猎—采集族群的兴趣:它不如野生麦子多产,种子比起后来的玉米也少得多,种子的外面还有一层不可食用的坚硬外壳。墨西哥类蜀黍要想摇身一变成为有价值的作物,不得不经过一番生殖生物学的巨变——增加种子的数量,去除种子外面那层坚如岩石的外壳。玉米始祖的穗轴本来只有一丁点儿大,后来才有人类拇指般大,这个过程到底经历了几百年还是几千年?考古学家仍争论不休。比较明确的是,又过了几千年,玉米才有现代的尺寸。小麦、大麦的天生优势和墨西哥类蜀黍的明显劣势,大概就是欧亚社会和新大陆社会发展差异的要因。

2022-11-07 08:35:53

必须等植物的条件成熟,才可能引起人类食物的“质变”,并非“存在”就能构成条件,所以人们会对某些所谓机会视而不见,因为这些对于人类来说不是“准备好的机会”

我耐着性子对这些土著朋友解释:我从书上得知有些蘑菇根本碰不得,就连美国的蘑菇专家也会因难以辨识而栽在毒蘑菇手里,一命呜呼,所以,虽然大家已饥肠辘辘,但是不是该三思,为了一餐赔上一条命是否值得?这时,我的土著朋友跟我翻脸了,叫我闭嘴,好好听他们说。说来说去,都是我自己的错。这么些年来,我缠着他们问东问西,考问几百种树木和鸟类的名字,怎么可以认为他们对蘑菇的知识有限?这简直是一种侮辱。只有美国人才会愚蠢到去摘有毒的蘑菇。他们不厌其烦地给我再上一课,告诉我安全可食的蘑菇有哪29种,用弗雷语怎么说,它们在森林中的生长地又在何处。这种呢,就叫作坦蒂(tánti),是长在树上的蘑菇,不但美味,而且保证可以入口。

2022-11-07 08:47:45

现代人获得一些知识,但也以失去一些知识作为代价。核心在于环境,环境影响一个人吸收的知识类型。

今天新几内亚的情况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能优先获得引进的新作物和家畜(或者在文化上乐意接受新作物和家畜)的族群就可扩张版图,没有门路或意愿接受的族群自然遭到淘汰。

2022-11-07 18:38:25

接受创新很重要,固步自封只会带来灭亡。

土壤肥沃,降雨规律且恰到好处,气候利于农作

2022-11-07 18:40:27

降雨规律,这是地中海气候的优势

肥沃新月地带登峰造极,新几内亚和美国东部则乏善可陈。肥沃新月地带野生动植物的驯养可谓轻而易举,不但驯化了许多物种,其中品种多产而优良者比比皆是,而且种类繁多。结果得以发展出精密的粮食生产业,促使人口更加稠密,进而迈入有先进技术和复杂政治组织的现代世界,同时携带可以消灭其他族群的传染病。

2022-11-07 18:42:42

同是地中海气候,因其可驯化的动物 植物品种较多,较早实现农业进化。

接受新的作物、家畜和技术的,就能日益精进,领袖群伦,人口数目远远超过那些不愿接受新事物的族群,接着便向后者大举入侵,甚至将之连根拔起。这种现象可以说非同小可,意义远远超过作物采借这回事

2022-11-07 18:44:48

封闭就要挨打

对于成功,我们总想找一个只涉及单一因素的简单原则。然而,对大部分事物来说,要获得成功,实际上必须避免失败,只是可能造成失败的因素有许多,而且彼此互不相关。

2022-11-07 18:54:15

成功,并不是找出成功公式,相反,要避免失败。

第4章谈到大型哺乳动物对人类社群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动物劳苦功高——供给人类肉品、乳品、毛皮、肥料,平时拉车,战时载人冲锋陷阵,也帮忙把病菌传播给没有抵抗力的族群。

2022-11-07 18:55:26

作为食物、载具、病毒源,甚至作为信仰,哺乳动物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居功至伟。

非洲象呢?它们不是在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的统率下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吗?今天在东南亚辛勤工作的亚洲象呢?我并没有忘记这些劳苦功高的朋友。这关乎一个重要区分:大象可以被驯服,但无法被驯化。汉尼拔的非洲象和亚洲的工作象只是被驯服的野象,它们无法在人工环境中繁殖。根据定义,“家畜”是在人工环境中有选择地被驯养的动物,它们的进食、繁殖都由人类控制,以使其不同于野生始祖,能够为人类所用。

2022-11-07 18:57:48

大象可以被驯服,但不能在纯人工条件下生存,因此无法被驯化。

因为人择的方向与野地的天择不同,所以牲畜和其野生始祖之间有些差异,比如体型大小。牛、猪和绵羊驯养之后都变小,豚鼠则变大。人类选择绵羊和羊驼的标准是它们身上的毛,毛越多越好,牛则以乳汁多的为上选,有些家畜在被驯养后大脑变小了,感觉器官也不再那么灵敏,因为再也不必担心掠食者的突袭。

2022-11-07 18:58:54

对动物而言,不是“物竞天择”,而是“物竞人择”。

本书所谓的“欧亚”在好几个案例中,都包括北非。就生物地理学和许多文化角度来说,北非和欧亚大陆的关联较近,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反倒较为疏远。

2022-11-07 19:01:09

与地中海地区相似的纬度,相似的气候,反而远离非洲其他国家

在我工作的新几内亚村落就有人养袋鼠、负鼠,以及鹟、鹗等禽鸟。捕来的动物大部分最后被吃了,但其中一些成了宠物。新几内亚人甚至经常捕捉食火鸡(一种似鸵鸟、不会飞翔的大型鸟类)的幼鸟,养大后烹煮成大餐——不过,食火鸡成年后极其凶猛,倒霉的村民遇上了,恐怕难逃被开膛剖肚的厄运。有些亚洲族群养老鹰作为狩猎伙伴。像这种勇猛的宠物也有反咬主人造成伤亡的例子。古埃及人、亚述人和现代的印度人也养猎豹作为打猎之用。从古埃及人的壁画也可看出,他们还养了一些有蹄的哺乳动物(这已不足为奇),如瞪羚、麋羚,还养了鹤等鸟类,令人惊奇的是长颈鹿(可能很危险),甚至还有养鬣狗的。尽管非洲象不好惹,但罗马时代已有人将之驯服,现在还有人在驯养亚洲象。或许最令人难以想象的宠物是欧洲棕熊(和美洲灰熊同种),日本的阿伊努人常把小熊抓来,养大后作为祭品。

2022-11-08 08:53:00

养宠物,古代的人更有想象力。

世界上那148种有可能被驯化的大型动物想必已有无数人尝试过驯化了,最后驯化成功的只有那些,古人已尽全力,没有漏网之鱼。

2022-11-08 08:54:49

我们站在前人的无数实验之上。

古代的埃及人、亚述人和现代的印度人都非常珍视驯养的猎豹,它们是优秀的狩猎伴侣,比猎犬强太多了。印度曾有一位莫卧儿皇帝尤其痴迷,养了上千头猎豹。尽管王公贵族投注了大量的心血、成本,仍难以使猎豹在畜栏里繁殖,他们所有的猎豹都是从野地抓来养的。一直到1960年,生物学家才让我们见到第一头在动物园出生的猎豹。在野地里,一群猎豹兄弟追逐一头雌性,飞奔数日,雌猎豹似乎必须在这样粗野的追求过程中才会排卵、发情。在兽栏中,猎豹拒绝表演这样复杂的追求戏码。

2022-11-08 09:01:47

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繁殖,成为人类无法驯化猎豹的目标

相形之下,大多数喜欢独居、有领地意识的动物无法放牧。它们既不容忍同类,也不会将人类当作领袖,而且没有服从高层的本能。有谁见过一群猫(独居、有领地意识的野猫)跟在人类后面,或是被人“放牧”?每一个爱猫人都知道:猫不像狗那样有服从的本能。

2022-11-08 18:48:33

猫天性桀骜不驯,爱独居,不适合当家畜,适合当宠物

欧亚大陆的族群得天独厚,拥有最多可供驯化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三方面的基本条件造就了这个结果:生物地理、历史和生物学。第一,欧亚大陆面积最大,生态最为多样,可供驯化的候选物种多。第二,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在更新世末期遭遇了大灭绝,几乎所有候选动物都灭绝了。这可能是因为人类较晚进入澳大利亚和美洲,那里的动物不幸突然与狩猎技术高明的现代智人相遇,才遭到灭绝。第三,更新世结束后各大洲幸存的大型哺乳动物中,欧亚大陆的动物适合驯化的比例较高。研究那些从未被驯化的候选动物,比如非洲的大型群居哺乳动物,我们会发现每种都有特别的理由而无法被驯化。因此,托尔斯泰想必会赞同圣马太的慧见:“被召的多,选上的少。”

2022-11-08 18:51:01

为什么欧亚大陆走在其他大陆前面的原因之一:成功的动物驯化,源于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什么肥沃新月地带作物的传播如此神速?部分原因就在于欧亚大陆的东西向大陆轴线,也就是本章开头谈到的情况。位于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地,每一天的长度和季节变化相同,也有着类似的疾病,温度和降雨也差不多,生境和生物群落区(biomes)也大同小异。例如,葡萄牙、伊朗北部和日本纬度大致相同,葡萄牙和伊朗、伊朗和日本之间的距离都在4 000英里左右,但三地气候差不多;哪怕只是往南走1 000英里,气候的差异就大了。

2022-11-08 19:06:06

东西轴线比南北轴线传播效果更好,因为有类似的气候。

近代史上的人类杀手有天花、流感、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等——这些传染病都是由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奇怪的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微生物,现在几乎只在人类社群中流行。对人类来说,疾病一直是最可怕的杀手,也是塑造历史的关键角色。

2022-11-09 08:30:48

动物带来的病毒不可忽视。

就病菌的传播而言,最不费力的方式,就是一动不动地等着被送到下一个宿主体内。静静地待在一个宿主身上,被下一个宿主吃进肚子,正是这个策略的运用。例如,沙门氏菌的感染是因吃了被污染的鸡蛋或肉类,旋毛虫则随着未煮熟的猪肉进入人体作怪,而日本人和美国人有时会得的异尖线虫病,就是生鱼片造成的,寄生虫从鱼肉进入人体。但在新几内亚高地流行的库鲁病(和中枢神经病变有关,症状为运动失调、震颤和发音障碍等),则是由吃人肉造成的。食人族的母亲剖开病死者的脑壳,还没下锅,一旁的小孩已迫不及待地把手指伸进人脑,在吸吮手指的同时,也吸入致命的病毒。

2022-11-11 12:55:35

病菌的传播渠道。

日本人和美国人有时会得的异尖线虫病,就是生鱼片造成的,寄生虫从鱼肉进入人体。但在新几内亚高地流行的库鲁病(和中枢神经病变有关,症状为运动失调、震颤和发音障碍等),则是由吃人肉造成的。食人族的母亲剖开病死者的脑壳,还没下锅,一旁的小孩已迫不及待地把手指伸进人脑,在吸吮手指的同时,也吸入致命的病毒。

2022-11-09 18:31:57

吃任何食品时 注意病毒

我们身体的另一种反应就是动员免疫系统。白细胞等努力作战、歼灭外来的微生物。在抵御那些微生物的同时,身体也渐渐产生抗体,痊愈后就比较不会再度感染。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流感和感冒等疾病,我们的抵抗力有限,病愈后还是免不了再遭受感染;然而,其他疾病如麻疹、腮腺炎、风疹、百日咳和现已绝迹的天花等,由于抗体的作用,一次感染,终生免疫。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则:以注射死亡或效力减退的菌株来使抗体生成,而免除真正的疾病之苦。

2022-11-11 12:54:49

免疫系统帮助我们抵抗病毒。

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则:以注射死亡或效力减退的菌株来使抗体生成,而免除真正的疾病之苦。

2022-11-09 18:35:40

接入快死的病毒,让身体学习如何对抗,这就是疫苗的原理。

但有些微生物狡猾得很,不只侵入我们的免疫系统,还会改变分子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抗原”),让抗体认不出来。病毒持续演化,进行品种改良,每每以不同的抗原卷土重来,这就是两年前我们得过流感后,今年仍然无法幸免的原因。疟疾和嗜睡症有快速改变抗原的能耐,因此更加狡猾。最狡诈的就是艾滋病病毒,这种病毒就算是待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也有可能演化出新的病原,以全面征服整个免疫系统。

2022-11-11 12:54:13

欺骗抗体,也是病毒常用的手段。

微生物演化的结果则是以我们的身体作为营养来源,而在宿主死亡或产生抵抗力时,却没有翅膀可以飞离,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因此,有些病菌演化出传播的伎俩,以找到更多的潜在宿主。我们身上出现的“疾病症状”很多都是这种伎俩的发挥。人类也演化出一套应变的方法。人类和病菌就此困在了越发激烈的演化竞争中,谁都无法脱身。溃败的一方宣告死亡,唯一的裁判就是天择。

2022-11-11 12:53:26

病毒与抵抗力相互较劲。

但在现代医学兴起之前,流行病要可怕得多。人类史上最恐怖的流行病是流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夺走了2 100万人的性命。1346—1352年暴发的黑死病造成欧洲四分之一人口死亡,在某些城市,死亡比例更高达全城的70%。19世纪80年代初,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在萨斯喀彻温兴建时,当地的美洲土著因几乎不曾接触白人和从白人社群而来的病菌,每年因肺结核而死的比例高达9%。

2022-11-09 18:38:52

流行性疾病在历史上一直都很可怕。

成为流行病的传染性疾病有几个特征:第一,传播速度惊人,在短时间内就能攻占整个社群;第二,以“急症”的面貌出现,很快就可置人于死地,但若大难不死,则没多久就可康复;第三,痊愈的幸运者则能产生抗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复发,也许终其一生不会再受到感染;第四,这些疾病往往只在人类社群中发展,致病的微生物无法在土壤或其他动物身上存活。

2022-11-09 18:39:39

流行病特征。

显然,群聚疾病无法在人口少的狩猎—采集游群和行刀耕火种的农民之间流行。现代亚马孙的印第安人和太平洋岛民的悲剧经验证实,只要有一个外来族群带来了传染病,小部落就可能因为没有人有相应的抗体而惨遭灭族。例如,1902年,有人登陆加拿大北极圈内与世隔绝的南安普敦岛,这艘名叫“行动号”的捕鲸船上有个船员感染了痢疾,结果岛上56个赛得缪特(Sadlermiut)因纽特人死了51个。此外,若成年人感染了麻疹等“儿童传染病”,病情将比儿童更加严重,若发生在一个小族群,则所有成年人都无法幸免。(美国人现在罕有人在成年后得麻疹,是因为在小时候就已得过,或者已接受过疫苗接种。)此传染病消弭了整个小族群的人口后,就宣告绝迹。小族群的人口数量少,因此无法抵御外来的流行病,也无法演化出可传染给外来族群的疾病。

2022-11-11 12:52:22

“灭族”的病毒

为什么农业的兴起会触发群聚传染病的演化?其中一个原因是,比起狩猎—采集的生活形态,农业能养活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人口。第二个原因是,狩猎—采集部落经常搬迁营地,留下富含微生物和幼虫的粪便。但采用定居形态的农民生活圈不出自己的污水排放区,等于为微生物提供了一条侵入人体和水源的快捷途径。 有些农业社群收集人类的粪便和尿液当肥料,使细菌和寄生虫更容易找到感染的对象。农田灌溉和养鱼的池塘对携带血吸虫的蛇和水蛭而言,简直是天堂。因此,农民的生活周遭是粪便,所储藏的粮食也会吸引携带病菌的啮齿动物前来。非洲农民在森林中开辟的空地也成为疟蚊繁殖的乐园。

2022-11-11 12:50:49

农业的发展帮助了病毒的传播

如果农业的滥觞是微生物兴旺之因,城市的兴起则使微生物更加繁盛。城市人口稠密加上环境污浊,对微生物的繁衍再好不过了。直到20世纪初,欧洲的城市人口才趋于稳定;在那之前,城市由于群聚疾病而不断有人死亡,不足的人口就由乡村的健康农民补足。对微生物而言,另一个荣景是世界贸易路线的发展。在罗马时代就有欧洲、亚洲、北非的各路人马汇聚的贸易路线,成为微生物远征五湖四海的最佳途径。公元165年和180年之间,人称“安东尼瘟疫”的天花来到罗马,因此丧生的罗马市民达好几百万人。

2022-11-11 12:51:22

贸易和城市繁荣加剧了病毒的传播

1519年,科尔特斯率领600名西班牙随从登陆墨西哥海岸,企图征服有数百万人的阿兹特克帝国。科尔特斯到了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不久就被逐出城外,“仅”折损了三分之二的兵力,但他又企图杀到海岸,以展现西班牙的武力优势,笑傲那些天真无知的印第安人。然而,科尔特斯再次发动攻击时,印第安人已经学乖了,在每一条巷道严阵以待,准备拼个你死我活。西班牙人凭什么本事获胜?答案就是天花。1520年,有个奴隶在古巴感染了天花后来到墨西哥。结果这场流行病杀死了半个阿兹特克帝国的人,连皇帝奎特拉瓦克也难逃一劫。这种神秘的疾病专挑印第安人而放过了所有的西班牙人,劫后余生者因而信心全无。墨西哥人口本有2 000万,到了1618年陡降至160万。

2022-11-09 18:56:48

科尔特斯用天花征服了墨西哥人(阿兹特克帝国)

印第安人从未接触过旧大陆的致命病菌,因此无从产生抵抗力或基因变化。天花、麻疹、流感和斑疹伤寒等,都是逞凶斗狠的头号杀手。如果嫌不够,白喉、疟疾、腮腺炎、百日咳、鼠疫、肺结核和黄热病还等着呢。很多白人都见识过致命病菌蹂躏人类的本事。例如19世纪北美大草原上有一支曼丹印第安人(Mandan Indian),他们是文化发达的印第安部落。1837年,有艘从圣路易斯沿密苏里河开来的汽船带来了天花病毒。不出几个星期,本有2 000人的曼丹人一下子变成了不到40人。

2022-11-11 12:48:40

对没有抵抗力的人来说,病毒一来就是致命的。

为什么致命群聚流行病不能在美洲兴起?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回答:这些病菌是从什么微生物演化来的?欧亚大陆的群聚传染病是从牲口身上来的。欧亚大陆可豢养的牲畜不少,但在美洲被驯化的只有5种: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火鸡、骆马(或羊驼),安第斯山脉的豚鼠,南美热带地区的疣鼻栖鸭和遍布于全美洲的狗。

2022-11-09 18:59:55

家养动物带来了病菌,一切源于欧亚得天独厚的驯化历史

英语只有26个字母,音素却有差不多40个。因此,大多数以字母组合的文字,包括英文在内,不得不用同一个字母来代表几个不同的音素,或用几个字母组合起来代表某些音素,例如英文中的sh和th(但在俄文和希腊文各有单一的字母对应)。

2022-11-10 07:57:01

就像计算机语言只有1和0,但靠着无数的组合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

或许文字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苏美尔人采用了代表语音的符号。碰到无法用图像描绘的抽象名词时,他们就用同音且可以画出来的名词来代表。例如,“弓”易画,“生命”却难以描绘,但在苏美尔人的语言中,两者的发音相同,都是ti,所以他们就用“弓”的图像来代表“生命”。然而,在看到“弓”这个符号时,我们如何断定是“弓”还是“生命”?为了避免混淆不清,苏美尔人在前面加上一个不发音的符号(限定符)来指示名词的类别。语言学家将这一突破命名为“画谜原则”——今天的双关语也是基于这一原则产生的。

2022-11-10 08:01:49

语音的发展

文字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这个人类社群必须认为文字有用,而且能供养造字专家。

2022-11-10 08:12:16

文字的前提是农业基础

发明的传播方式有很多。一个极端是“蓝本复制”,将蓝本照单全收或略加修改后拿来运用;另一个极端是“理念传播”,学到基本概念后自己再来研发细节。你最先只是知道可行,后来自己也想试试,你自己得出的解决方案可能和最早那位发明者的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2022-11-10 08:13:37

发明的传播:抄袭或借鉴

1810年左右,塞阔雅决心再接再厉,为切罗基语设计出一套文字。他还是先画图,后来觉得太复杂了,而且老是画不好,就放弃了。接下来,他开始为每一个词设计一个符号,造了几千个符号还是不够,因此又不满意。

2022-11-10 08:20:13

文字可能源于人类画不好图

最古老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是写不出一般的文章的,只能用来速记,其词汇只包括名称、数字、测量单位、需计数的物体和几个形容词。就好比现在有个美国法院的书记员,虽然想表达“我们命令约翰上缴他欠政府的27头肥羊”的意思,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词语和语法结构,只能写成“约翰27头肥羊”。后来的楔形文字可以用来写文章了,但得使用夹杂着好几百个语标、声符和不发音限定符的复杂系统。

2022-11-10 18:44:44

早期文字只有简单记录的功能,并不能形成一句话

早期文字的用途有限是有意为之,人们刻意不去发展更清晰的文字系统。苏美尔人的国王和祭司都希望文字只掌握在少数官员手中,由他们来记录课征的绵羊的数目,而不是给大众用来作诗或当作图谋不轨的工具。正如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所言,古代文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奴役他人提供便利”。文字为庶民所用是很久以后的事,那时文字系统才变得简单,更利于表情达意。

2022-11-10 18:47:03

文字曾是一种奴役人民的工具,因从要尽可能地晦涩。

一旦发明了一件事物,发明家必须做的就是为它找个事做。只有在新发明“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消费者才会觉得他们“需要”那件发明。还有一些新发明,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明的初衷被忘记了,因为消费者为它们找到了新的用途。事后才找出用途的发明并不罕见,现代史上许多重大的技术突破都属这一类,例如飞机、汽车、内燃机、电灯泡,以及留声机和晶体管,读者知道了有没有大吃一惊呢?所以,往往发明才是需求之母,常见的观点把两者的关系弄反了。

2022-11-10 19:00:48

人类好奇心促发发明,继而满足需求,而非需求促成发明。

世界史的基本模式,会不会因某些天才没有在某时某地出生而发生有意义的变化?答案很明显:历史上从来没有那样的人物。所有世人熟悉的著名发明家,都既有先驱,也后继有人。他们让人记得,关键在于,在社会有能力利用他们的产品的时候,他们做出了适当的贡献。

2022-11-10 19:04:17

大发明家靠的最主要法宝是运气。

而“发明”的过程,只要与我合作的新几内亚人到远离他们家园的地方工作,就会发生在我眼前。他们在森林中不断捡拾不熟悉的东西在手中把玩,偶尔发现有用的东西,就带回家。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我们离开营地之后,当地居民会到我们放弃的营地,翻捡我们留下的东西。他们拿着我们丢下的东西,试着找出它们的用途。丢弃的锡罐比较容易,拿回家可以当作容器。其他东西有时会有完全不同的用途。谁会想到黄色的2号铅笔可以当作装饰品?插在耳洞中或者横插在鼻子上(穿过鼻中隔)试试嘛!一片破玻璃可以当作刀片吗?锋利的话有何不可!

2022-11-10 19:05:59

人类的发明是自然而然的,天性使然

发明家找到一项新技术的用途后,下一步就是说服社会采用这项技术。仅仅比较大、比较快、比较强而有力,并不能保证新发明被社会接受。无数这样的新发明不是没人理睬,就是在长期的抵制之后才得到社会认可。著名的例子包括:1971年美国国会否决了发展超音速客机的法案,世人不断抵制有效率的打字键盘设计,英国也曾长期抵制电灯照明。

2022-11-11 08:28:41

新发明是不受欢迎的

轮子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非常有用,但是在其他类型的社会中未必如此。古代墨西哥土著发明了带轮轴的轮车,却拿来当玩具,而不是运输工具。我们也许会觉得难以置信,可是稍微动脑筋想一想,就会发现古代的墨西哥人没有家畜拉轮车,因此轮车比挑夫好不了多少。

2022-11-11 08:29:28

发明是否有用 要看当时的社会条件

古时候廉价劳工易找,因此创新发明的动力不强,而在高薪与缺乏劳力的地方,非得创造解决问题的技术不可。

2022-11-11 08:33:16

人力资源价格提高 催生发明动机

另有4个因素涉及思想意识,而非经济与组织。第一,冒险行为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些社会鼓励冒险,有些则不鼓励。第二,欧洲社会在文艺复兴之后,以科学观点为独有的特色,欧洲在现代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便是源自这一特色。第三,容忍多元观点与所谓异端的社会,较能孕育创新;故步自封的社会倾向于扼杀创新。第四,宗教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不固定。一些宗教据说与技术创新特别兼容,一些宗教可能特别不兼容。

2022-11-11 08:34:38

创新的思想前提

欧洲人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进入新几内亚东部高地时,“发现”了几十个从未接触过西方人的石器时代部落。其中,钦布(Chimbu)部落非常积极地采纳西方技术,他们看见白人拓垦者种植咖啡,于是也种植咖啡当作经济作物。1964年,我遇见一个50岁的钦布人,他不识字,穿着传统的草裙,在使用石器的部落中成长。他种咖啡发了财,我遇见他的时候,他刚花了10万美元现款买下一座锯木场,又买了卡车队来运送咖啡与木材。相比之下,他们的邻居达力比(Daribi)部落(我已经和他们合作8年了)就非常保守,对西方技术不感兴趣。当第一架直升机降临达力比村子的时候,他们看了一眼飞机,就继续做手边的事了。换成是钦布人,一定会上前讨价还价,看得花多少钱才能租用那架直升机。结果,钦布人逐渐扩张地盘,占领了达力比人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最后达力比人成了钦布人的工人。

2022-11-11 08:42:32

对外来殖民的不同态度决定人类部落的命运

现在中东的社会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并未居于技术发展的前锋,但是在中世纪,那个地区的社会是技术领先、欢迎创新的。中世纪中东社会的识字率比同时期的欧洲社会高得多;他们吸收了古希腊文明的遗产,许多古希腊典籍我们之所以现在还能读到,全是因为它们有阿拉伯文译本。他们发明或者改良了风车、利用潮汐推动的磨盘、三角测量术以及三角帆;他们改进了冶金术、机械工程、炼金术(化学工程)与灌溉方法;他们从中国采借了造纸术、火药,又将它们传入欧洲。在中世纪,技术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伊斯兰世界到欧洲,而不像今天是反过来。技术流动的主要方向,大约到了16世纪才开始逆转。

2022-11-11 08:43:55

中东地区曾异常欢迎创新

一个社会从发明了新技术的社会采借该技术,这样的事可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发生,包括和平时期的贸易往来(例如1954年日本从美国买到了半导体技术)、间谍活动(如552年,蚕茧由东南亚偷运到中东)、移民(如1685年,法国20万名胡格诺派教徒遭到驱逐,而将玻璃和服装业输往欧洲各地),还有战争。中国的造纸术就是经由战争传入伊斯兰世界的,那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751年,中国军队与阿拉伯军队战于中亚的怛罗斯河,阿拉伯人在俘虏中发现了造纸工人,于是将他们带到撒马尔罕,设立工厂,生产纸张。

2022-11-11 08:47:58

获取新发明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日本也有一些因素在酝酿着抵制火器。日本的武士阶层人口众多,武士刀既是阶层的象征,又是艺术品,更是宰制下层的利器。日本的传统战争主要由武士公开对决定胜负。在两军之间,双方武士出列,先发表仪式性的演说,再以武士刀展露高超的武艺,输赢毫无侥幸。这样的行为模式,要是碰上了手持长枪的粗鄙农民,武士必死无疑。此外,火枪是外国人发明的,因此逐渐受人鄙视(1600年之后,这是外国事物在日本最常遭遇的命运)。武士阶级控制的政府于是开始限制枪支生产,只有几个城市开放。然后,政府设计了执照制度,生产枪支必须获得政府的执照,接着又规定,为政府生产枪支的厂商才能取得执照。最后,政府减少订购枪支的订单。于是全日本几乎找不到一支还管用的枪了。

2022-11-11 18:37:19

既得利益会使人们拒绝进步。

自我催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新技术、新材料出现后,将它们组合可产生更新的技术。举例来说,为什么谷登堡在1455年印制了《圣经》之后,印刷业就在中世纪的欧洲以爆炸性的速度传布开来?而那位无名印工在公元前1700年印制了斐斯托斯圆盘之后,却什么也没触发?部分原因在于,中世纪欧洲的印刷业者能够将6种新技术组合在一起,而这些新技术大部分是斐斯托斯圆盘的制作人闻所未闻的——纸张、活字模、冶金术、印刷机、油墨与文字。谷登堡发展出金属铸字字模,以解决活字印刷最大的问题——字号不一。他能成功,是因为当时冶金学已有许多进展:钢可用来做冲压器,青铜或黄铜合金可用来做字模(后来被钢取代),铅可用来做铸模,锡锌铅合金可用来做活字模。谷登堡印刷机的前身是螺旋压榨机,原来用于榨酒或榨橄榄油。他使用的油墨,是在通用的墨水中加入油改良而成的。至于以字母拼写的文字,已有3 000年的发展史,中世纪的欧洲继承了这一笔遗产,使活字印刷成为比较经济的书籍制作方式,因为只要铸造几十个字模就成了,中文的话,至少需要几千个常用字模才够印书。

2022-11-11 18:40:01

技术也以其他技术作为前提条件,就像没有GPU算力的提高,就没有AI模型一样。

这么长的逐步加速发展期间,有两个飞跃式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第一个发生在10万—5万年前,也许源自遗传变化,那就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出现了。现代人的语言或认知能力(或两者)可能是这个形态变化的结果。这个飞跃产生了骨器、有专门用途的石器和复合工具。第二个飞跃源自定居生活。世界各地的社会并不是同时经历这一飞跃发展的,有的早在1.3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有的至今还原地踏步。大体而言,以食物生产为生计的社会才会定居,因为若要生产食物,人就必须住在离作物、果园近的地方,还得储存余粮。

2022-11-11 18:41:44

人类的出现与定居是两个飞跃的时间点。

各大洲在面积、人口方面的差异,各洲对内对外联络的便利,食物生产兴起的时间,都对技术的起源与发展造成了影响,所有这些影响,都因技术的自体催化特性而更加扩张了。欧亚大陆在起步上就领先,到1492年,起步时的领先已造成了巨大的差异。欧亚大陆独特的地理条件是推波助澜的主力,而不是欧亚族群的智力。我认识的新几内亚人里,就有智力堪比爱迪生的天才。只不过,他们没有用聪明才智来发明留声机,而是致力于解决和所处环境相关的技术问题:如何在没有外来物品的情况下在新几内亚的丛林中生存?

2022-11-11 18:52:23

得天独厚的环境造成欧亚大陆的领先,而非智力因素。

传教士带领着进入现代社会的。在传教士之后到来的,是教师、医师、官员和军人。历史上,政府和宗教的势力范围多有重叠,无论那个势力范围是以和平手段(如法玉族的情况)还是武力拿下的。使用武力的例子,往往是政府先用兵,宗教再来辩护。虽然游牧族群和部落有时能击退有组织的政府与宗教,但过去1.3万年的历史趋势是:游牧族群和部落输了。

2022-11-11 18:55:12

宗教只是让入侵合理化的手段。

政府和宗教是人类历史普遍模式的四组近因之一,另外三组是病菌、文字和技术。

2022-11-11 18:56:34

人类演化至今的原因:宗教政府、病菌、文字、技术。

群组织常被描述为“人人平等”:没有上层阶级、下层阶级这样的社会分层,没有制度化或世袭的领袖,也没有垄断信息、决策的制度。然而,“人人平等”并不代表所有成员都有同样的威望,或人人参与决策。“人人平等”指的是:游群中并无正式领袖,谁更有魅力、力气更大、更聪明、战斗技能更强,谁就是领袖。

2022-11-11 18:59:18

单一的特质说了算,简单的领导逻辑。

部落成员之间的冲突较易消弭,原因在于几乎人人都是亲戚。由于部落是个关系亲密的小团体,不需要警察、法律等大团体用以解决争端的制度。若有争吵,双方的亲友会施加压力,避免两人大打出手或刀戈相向。在新几内亚传统社会中,两个互不相识的新几内亚人如果在外村相遇,就会花很长时间来聊自己的亲戚,试图找出彼此间的关系,如果两人有关系,就能多一个不去互相残杀的理由了。

2022-11-12 07:52:10

小部落的冲突靠亲属纽带解决。

不过,许多高地族群都有自己的大人物,也就是部落里最有影响力的人,但这不是一个正式的职衔,而且没有什么实权,不能自作主张,对外交秘密一无所知,至多只是参与公共决策。大人物能有这个地位,完全是靠自己的贡献,这个尊荣无法代代相传。

2022-11-12 07:52:49

有名无实的大人物。

部落集会没有主席,人人平起平坐,酋长则是永远的权威中心,负责所有的重大决策,而且垄断一切重要信息(比如邻邦酋长私底下威胁要干什么,或诸神应允了什么样的收成)。不像部落里那些与众人没什么分别的大人物,酋长有醒目的标记,比如在西南太平洋的伦内尔岛上,酋长就是背后挂着一面大扇子的人。平民遇见酋长必须行礼,如在夏威夷则须拜倒。酋长的命令由一两个层级的官僚来传达,这些官僚多半是地位比较低的酋长。然而,和国家的官僚相比,酋邦的官僚分工没那么细。夏威夷的酋邦的官僚从征粮、灌溉到徭役都得负责,而一个国家的税收、水务和征兵则分别由不同的官僚掌管。

2022-11-12 07:55:51

酋长即皇帝的雏形。

虽然有的统治阶级强调自己动机高尚,但高尚和自私常常分不清,私欲也有可能冠冕堂皇。盗贼和政治家有时只有一线之隔,这个区分主要是看贡品、税收用于统治者自身和平民的比例。例如,扎伊尔的蒙博托总统很腐败,因为他几乎把国家所有的财物(相当于好几十亿美元)归为己有,再吐出一点骨头重新分配给民众(那时在扎伊尔一般人都无法打电话)。而乔治·华盛顿在我们眼里,则是伟大的政治家,因为他把税收用在人人称道的公共建设上,而非中饱私囊。然而,他生于美国的豪门,本就不愁吃穿,美国的贫富差距要比新几内亚的村落大得多。

2022-11-12 08:00:27

政治家与盗贼仅一线之隔

那么,如果统治者既想要锦衣玉食,又希望得到普通百姓的支持,他们该怎么做呢?以下四者就是统治者祭出的法宝。 第一,解除平民的武装,武装掌权者。在今日高科技武器时代,这一点比较容易,因为这类武器只能由兵工厂生产,掌权者很容易加以控制。古代的矛头或棍棒则是平民在家也能制作的武器,统治者就难以制止。 第二,多分点贡品给平民,皆大欢喜,自然不会怨声载道。这对夏威夷的酋长和今天美国的政治家都适用。 第三,使用垄断的武力来保障人民的幸福,包括维持公共秩序并制止暴力。这是权力集中的社会相对于权力分散的社会的一大优点,但往往被人忽视。以前的人类学家常把游群或部落所在的地方描绘成和平、没有暴力的理想国,只因为他们经过三年的观察,发现由25个人组成的游群在那段时间里没有发生过谋杀。那是自然:这个游群只有十来个大人和十来个孩童,平常的原因造成的死亡就够多了,要是每三年再有一个大人杀死另一个大人,这个游群还能存续下去吗?如果进行一些长期的调查,我们就会发现,游群和部落中死亡的头号原因就是谋杀。有一次我造访新几内亚的伊佑人(Iyau)时,刚好碰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访问伊佑妇女,调查她们的生活史。一问到丈夫姓氏,总是一把辛酸泪,老公横死,再嫁的对象又死于非命:“我的第一任丈夫被来袭的伊洛匹人(Elopi)杀害,第二任丈夫则被想要我的男人砍死。我就跟这个男的一起生活。后来,第二任丈夫的兄弟前来寻仇,杀了我的第三任丈夫。”这种遭遇在所谓“性情平和”的部落族群中可谓司空见惯。因此,在部落越来越大时,人们会倾向于接受中央统治,以换得保护。 第四,统治者寻求公众支持的另一个厉害做法,就是利用意识形态或宗教给人民洗脑,让他们服从自己的统治。游群和部落当然也有超自然信仰,但不会用其来为中央集权张目,为搜括找名正言顺的理由,同时在没有亲属关系的众人之间维持和平。超自然信仰有了前述功效,经过制度化之后,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宗教。夏威夷的酋长和其他地方的酋长没什么两样,都称自己是天神下凡或是可上达天听,与神沟通,因此是平民与天神的媒介,可呼风唤雨,能否国泰民安、年年丰收,都仰赖他的本领。

2022-11-12 08:02:20

统治四要素。

宗教对中央集权的社会还有两点好处。第一,共同的宗教或意识形态有助于化解陌生人之间的纷争,让民众相信“四海之内皆兄弟”,不至于互相残杀。第二,宗教赋予民众牺牲奉献的动机,让他们摒弃自私自利的念头。褒扬为国捐躯的少数士兵,使得人人奋起,为“大我”向外攻城略地,或保乡卫土。

2022-11-12 08:03:18

宗教能软化人民,倡导利他。

显然,在面对比较简单的政治体时,国家的优势主要体现于先进的武器、技术和众多的人口。但国家和酋邦还有两个相同的潜在优势:第一,决策的权力集中,可集中调动军队和资源;第二,利用官方宗教和爱国情操使军人愿意为国捐躯。 这种情操是如此深植于现代国家人民的心中,加上学校、教会和政府的宣传,以至我们忘了先前的人类历史并非如此。每个国家都有教人民勇于献身的一套,如英国的“为了吾王吾国”和西班牙的“为了伟大的上帝和西班牙”等。16世纪阿兹特克帝国的战士也受到类似的感召:“在沙场上,没有什么比得上光荣的死亡。把美丽的鲜血奉献给赐予我们生命的天神维齐洛波齐特利(Huitzilopochtli):我遥望他的身影,内心满是渴望。”

2022-11-12 08:13:22

爱国教育是国家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二种说法是大家最熟悉的,也就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众人衡量自己的利益后,达成共识,认为国家带来的福祉超过其他较为简单的社会形态,因此自愿选择国家。这是一个理性的决定。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并考察历史记录便会发现,根本没有哪个国家是在那种超然的氛围中通过众人的理性远见建立的。小的政治单元才不会自愿放弃主权与大的政治单元合并,只在被征服或受外力胁迫时才不得不如此。

2022-11-12 08:15:59

组成国家通常是因为被征服,是一种被动选择。

第三种说法现在还有不少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认同,那就是国家的出现和大型灌溉系统息息相关,其根据是,在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北部和墨西哥等地,国家出现的时候,大型灌溉系统也的确动工了。该理论也主张,建立和维护复杂的大型灌溉系统或水利工程,非得有中央集权的官僚组织不可。于是,该理论就把可观察到的时间上的大略相关性转化成了假定的因果关联。根据这种假定,当初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北部和墨西哥等地的居民,预见到了大型灌溉系统的好处(虽然方圆数千里内甚至世界上都没有这种系统让他们可以见识),于是这些有远见的人决定团结起来,放弃效率有限的小酋邦,组成可以兴建大型灌溉系统的国家。

2022-11-12 08:17:49

功利化的国家追求。

考古资料与史料中都有小型政治单元合并为大型政治单元的案例。卢梭说什么小型社会的成员以自由意志决定组成大型社会,以保障所有人的福祉,其实这全是神话。小型社会的领袖和大型社会的领袖一样,都珍惜自己的独立与权位。合并通常以两种途径达成:在外力威胁下同意合并,被征服吞并。两类例子在历史上都有很多。

2022-11-12 08:24:12

部落成为国家,往往是“物竞天择”,而不是“人民的意志”。

所以,切罗基邦联不是以战争打造的,而是原来独立的小型社会受到强大的外力威胁才决定合并的。美国当年也是在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形成的。最初的北美十三州(其中之一的佐治亚州正是切罗基邦联的推手)在英国军事的威胁下同意成立邦联。当初各州也非常珍惜自己的独立地位,而各州间的第一份协议书——邦联条款(1781年)根本行不通,因为每一州保留的自主权力太大了。直到后来大家面临更大的威胁,引发了1786年著名的谢斯起义,以及无法解决的债务问题,各州才捐弃本位主义,在1787年通过了现行的美国联邦宪法。19世纪德意志诸邦放弃主权,成立统一帝国,也是个艰辛的过程。1870年法国宣战的威胁,最后让各小邦放弃了大部分主权,移交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1871年);在这之前,统一的努力失败了三次:1848年的法兰克福议会、1850年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的北德意志邦联。

2022-11-12 08:25:45

外力迫使联合。

澳大利亚还有一个极为独特的特征,那就是这块大陆上的气候,基本上不受季节周期调控,而是受南半球的厄尔尼诺现象支配。厄尔尼诺现象不以年度为循环周期,也无规则的周期,不定时地出现长期干旱,又不定时地大雨滂沱、洪流横行,在澳大利亚是常态。即使在今天,引进源自欧亚大陆的农作物品种,再以卡车、铁路运销农产品,生产粮食在澳大利亚仍然是个高风险行业。年头好的时候,牧群生养众多,但是气候一旦转坏,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死于干渴。澳大利亚土著当年若是发展农牧,一定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年头好的时候累积的人口,到了干旱年份土地只能供养少数人时,不免要面临缩减。

2022-11-14 08:12:48

这也是澳洲经济如今以矿产为主的原因。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有上千种土著语言。历史显示,英语取代了美国的印第安土著语言,并不是因为印第安人觉得英语悦耳。语言替代的过程,涉及战争、谋杀、传染病,移民直接或间接地杀死土著,迫使残存的土著不得不采用新出现的优势语言——英语。这种语言更替现象的近因,是欧洲移民的技术和政治组织比美洲人强,而追根究底,关键在于食物生产在欧洲出现得比较早。英语在澳大利亚取代了澳大利亚土著的语言,班图语在非洲近赤道地带取代了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原本的语言,基本上都是同样的过程。

2022-11-14 18:39:18

语言受经济优势的影响。

老戏码一再重复上演:有的族群,所在的生态环境中有发展农牧业的资源,地理位置又方便采借别处的技术,这些族群就取代了不具备这些优势的族群。而同一拨移民散布到不同环境中后,他们的后代又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样态。

2022-11-15 08:33:53

优势的生态环境是先手。

美洲与欧洲在食物生产方面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大型家养哺乳动物。在第9章里我们讨论过欧亚大陆上的13种家畜,它们不仅是人类主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提供肉与奶),也供应毛、皮,还是陆上运输工具,平时运送人员、物资,战时更不可或缺。在农耕上,它们也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土地的产量。大约到了中世纪,水力与风力逐渐取代了畜力,但是在那以前,家畜是人力之外主要的“工业”能源,例如碾坊拉磨、开关水闸等,无不由家畜代劳。美洲呢?美洲只有一种大型家养哺乳动物,就是骆马。骆马只出没于安第斯山脉一个很小的区域,以及附近的秘鲁海岸地区。骆马供应肉、毛、皮,也可以运输物资,但是不产奶,不供人骑乘,不能拉车、拉犁,不供应工业能源,更别提冲锋陷阵了。 在晚更新世,南北美洲的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发生了大灭绝(也许是被消灭的),这是欧亚社会与美洲土著社会间巨大差异的一大成因。假如没有那场大灭绝,现代历史可能改写。假如没有那场大灭绝,1519年科尔特斯带着他那群衣衫褴褛的冒险家登上墨西哥海岸的时候,面对的将是几千名骑兵,而他们的坐骑是在美洲驯化的马匹;阿兹特克人不会死于天花,反倒是西班牙人会被美洲独有的各种病菌感染,而阿兹特克人早就有了抵御这些病菌的能力;懂得利用畜力的美洲文明,也可能会发兵入侵欧洲,造成浩劫。但是,这些假设的状况都没发生,因为几千年前的哺乳动物灭绝事件阻绝了历史那样发展的可能性。

2022-11-15 08:41:18

坐骑既有功能性,也是病菌武器,对征服至关重要。

南美安第斯山脉、中美洲、美国西南部——从来没有形成高速、巨量的商业贸易网络,而亚洲输往欧洲的黑死病、流感,(或许)还有天花,都是通过那种贸易网络传播的。

2022-11-15 08:48:22

贸易网络不只带来商品,还带来病菌。

欧亚社会用来使机器运转的能源,远丰富于美洲土著。最早突破能源限制的发明是利用畜力。牛、马、驴可以用于拉犁、推磨、打水、灌溉或排水。水轮在罗马时代就有了,用途日渐广泛,到了中世纪,利用潮汐或风力的装置也出现了。加上齿轮传动装置,水力和风力不但可以用于碾磨谷物或汲引河水,还能用在榨糖、鼓风、采矿、造纸、磨石、榨油、制盐、织布、锯木等一系列生产活动中。传统上都将18世纪英国以蒸汽为动力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事实上,一场以风力与水力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在欧洲许多地区展开了。到了1492年,欧亚大陆上所有利用畜力、风力、水力完成的工作,在美洲仍旧以人力操作。

2022-11-15 08:49:56

工业革命比想象中早。

中美洲为玩具发明的轮子,从未得到机会和安第斯山区驯化的骆马合作,新大陆因此丧失了一种强有力的运输工具。

2022-11-15 19:30:01

轮子最初由美洲发明

西班牙的越洋殖民事业始于1492年,这时欧洲远洋船只的制造技术已经快速发展了1个世纪,吸收了旧大陆社会(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国人、印度尼西亚人)在印度洋发展出来的先进航海术、风帆、船舶设计。

2022-11-15 19:42:04

15世纪末期,以西班牙为代表,开始了欧洲征服美洲的旅程。

科伊人的人口经历了大幅度的缩减:欧洲殖民者枪杀他们、驱赶他们、将传染病传染给他们;幸存下来的大部分人与欧洲人混血,产生了在南非被称为“有色人”(Colored)的人群。桑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被枪杀、被驱赶、被感染,不过还是有一小群人在纳米比亚不适合农耕的沙漠地区生存下来,保留了自己的特性。电影《上帝也疯狂》描述的就是桑人的生活。

2022-11-15 19:51:01

上帝也疯狂-科伊桑人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族群有两种成分,其中之一是非洲黑人(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另一种是从面孔上就能辨认出的东南亚热带地区的人。具体地说,马达加斯加人(非洲黑人、亚洲人与混血人种)说的语言是南岛语,与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人说的马安亚语(Ma’anyan)非常相似,而加里曼丹人可在4 000英里开外的地方!马达加斯加岛周围方圆几千英里,根本没有任何类似加里曼丹人的族群存在。 公元1500年,欧洲人到达马达加斯加岛,那时,南岛语族和他们带来的南岛语、调适过的南岛文化,已经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生根了。我认为这是世界人类地理学上最令人惊讶的事实。这就相当于哥伦布登陆古巴后,发现岛上的居民是金发蓝眼的北欧人,说的语言接近瑞典语,而近在咫尺的美洲大陆由完全不同的人种占据、说完全不同的语言。加里曼丹的史前居民,应该是航行到马达加斯加岛的吧?可是他们既没有地图又没有罗盘,怎么办到的呢?

2022-11-16 08:18:05

马达加斯加岛上聚集一批南亚人。

但是所有的英语方言集合起来,不过是日耳曼语族中的一个支系。其他的支系,包括德语、斯堪的纳维亚语、荷兰语,全都挤在欧洲西北一隅。例如弗里斯兰语(Frisian)是与英语最接近的日耳曼语,流通于荷兰和德国西部的小片沿海区域。因此语言学家可以正确地推测:英语起源于欧洲西北部,然后散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事实上,由史料可知,5—6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侵入英格兰,英语是他们带过去的。

2022-11-16 08:21:56

英语起源于欧洲西北部。

理性探讨日本的考古学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日本人对历史的解读影响着他们当下的行为。在东亚的各个民族当中,谁把文化传给了谁,谁在文化上高人一等,谁对谁的土地拥有历史主权?例如,有大量的考古证据显示,公元300年到700年,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有人员及物品的往来。日本人对此的解读是,日本在当时征服了朝鲜,将朝鲜的奴隶和工匠带回了日本;而韩国人对此的解读是,朝鲜人征服了日本,日本皇室的缔造者是来自朝鲜的人。

2022-11-16 18:34:19

历史对日韩来说,都是面子问题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各种形状的密封盛水容器。掌握蒸、煮或炖的新技能后,人类拥有了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因为很多食物在以前难以食用,比如在火上烤就会烧着或脱水的叶菜,煮熟后才容易开口的贝类,需要通过浸泡来去除毒素或苦味的橡实和马栗。人们还能将食物煮至软烂,用来喂养婴儿,让婴儿更早地断奶,以缩短母亲的生育间隔。软烂的食物还能用来喂养牙齿脱落的老人,使他们更长寿,在文字出现以前的社会中,长者就是知识的宝库。这些陶器带来的重大影响触发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使日本人口从大约几千人攀升至25万人。

2022-11-17 08:26:55

容器的发明让老人小孩都做出贡献。

弥生人和日本人的祖先采用了许多绳文时代的地名,就像美国白人采用了美洲土著的地名(比如Massachusetts和Mississippi)。

2022-11-17 08:33:03

美国很多奇怪地名来自印第安人的语言。

欧亚大陆上,殖民美洲与澳大利亚的为什么是欧洲社会,而不是肥沃新月地带、中国或印度?为什么欧洲社会在技术上领先,而且在现代世界中占据了政治与经济的领导地位?在公元前8500年到公元1450年之间,任何历史学者都不可能想到欧洲最后会脱颖而出,因为在那近1万年间,欧洲是旧大陆中最落后的地区。从公元前8500年起,直到公元前50年后希腊、罗马相继兴起,欧亚大陆西部地区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创新——驯化动植物、文字、冶金、轮子、国家等,都是在中东肥沃新月地带一带发明的。大约公元900年后,水车在欧洲逐渐传布各地,这时阿尔卑斯山以西、以北地区,对旧大陆的技术或文明还没有任何贡献;那些地区只会从地中海东部、肥沃新月地带和中国捡现成。甚至公元1000年到1450年之间,科学与技术的主要流向,是从伊斯兰世界(印度到北非)到欧洲,而不是从欧洲到伊斯兰世界。在那些岁月中,中国是世界的技术领袖,而中国几乎与肥沃新月地带同时发明了农业。

2022-11-17 18:33:07

欧洲反败为胜的武器到底是什么

只要我们比较一下今天的肥沃新月地带与古代人对肥沃新月地带的描述,就很清楚了。在今天,再用“肥沃新月”“农业发源地”这样的词来描述这个地区,就显得荒谬了。在曾经的肥沃新月地带,大片地区如今已成为沙漠、半沙漠、草原,或被侵蚀、盐化的地带,不再适合农耕。今天,当地的一些国家靠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积累财富,隐藏了这一地区长期根本贫困和难以自给的实况。 可是,在古代,肥沃新月地带和包括希腊在内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多为森林所覆盖。这个地区从肥沃的林地,转变成土壤冲蚀灌木林带或沙漠的过程,古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弄清楚了。原来的森林,或被清理后当作农田,或被砍伐了当作建材,或被当作燃料烧了,或被用于生产石膏。由于那里降雨量很小,相应而言初级生产力也很低,植被的恢复速度跟不上破坏的速度。羊群大量增加之后,更是雪上加霜,因为羊群对地面植被的破坏非常彻底,地面上的树木与青草消失后,土壤冲蚀、河谷淤积,而灌溉农业在降雨量小的地方会导致土壤盐化。这些过程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并且持续到现代。古代纳巴泰(Nabataen)王国首都佩特拉(Petra)附近残余的森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因奥斯曼帝国建设汉志铁路的需要而全部被砍。

2022-11-17 18:35:08

中东地区曾非常肥沃和富有。在没有石油的年代。

这些条件使中国先驰得点,于唐宋之间成为技术大国,领先世界。中国有一长串的“技术第一”头衔,例如铸铁、罗盘、造纸、印刷等。在政治实力、航海、海权等方面,中国也曾经是世界领袖。15世纪初期,中国的船队就数度远航,出航人员共2.8万人,船只达数百艘,每艘可达400英尺长,他们渡过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海岸。那时哥伦布还没出生,更别提载着他“发现”美洲的3艘船有多简陋了。为什么中国船队没有绕过好望角西进,殖民欧洲,反而是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3艘小船绕过好望角东行,开启了欧洲人向东亚拓殖的时代?为什么中国船只没有东渡太平洋,登陆美洲西岸?一言以蔽之,为什么技术先进的中国会被原本落后的欧洲赶上呢? 中国船队的结局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线索。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船队七下西洋。后来朝中大臣与太监斗争,大臣占了上风后,就不再维持船队,最后船坞荒废,朝廷甚至颁布禁海令。这样的事例在人类政治史上并不少见:19世纪80年代伦敦通过继续使用煤气街灯的法案,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孤立主义,还有许多国家开倒车的例子,不胜枚举,全都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中国的例子有一点不同,因为中国是个统一的国家,只要一个决定,就可以使全中国的船队停摆。那个决定造成的结果难以挽回,因为船坞荒废就不能造新船,也就无从证明先前的决定荒谬,旧的船坞荒废后,新船坞也无从兴建。

2022-11-17 18:37:35

自己“作死”。

中国的地理条件最后让古代中国付出了代价——只要统治者一个决定,就能阻滞创新,这样的事史不绝书。欧洲的情况完全不同,地理的障碍促成许多互相竞争的独立小国。每个小国都是一个创新中心。要是一国没有接受的创新被另一国采纳,邻国也就不得不跟进,否则就会落伍或被淘汰。欧洲的地理障碍足以妨碍统一,又不至于妨碍技术与观念的流通。在欧洲从未出现过像中国一样,能够决定全欧洲命运的统治者。

2022-11-17 18:54:25

中国很依赖领导人的决策。

历史预测和其他历史科学中的预测一样,在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内最可靠,因为每个小尺度事件的特异性在大尺度中不再突出。我刚刚预测过下1 000个婴儿的男婴人数,但我不能预测我的孩子的性别。至于欧洲人与美洲土著冲突的结局,历史学者能辨识出决定因素,因为欧亚大陆的社会和美洲社会在过去的1.3万年中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他们预测不到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1960年10月一场电视辩论会上哪个候选人说了什么之类的细节,可能会影响选举的结果,让尼克松而不是肯尼迪当选,但是谁说了什么之类的细节,不会影响欧洲人征服美洲的结局。

2022-11-18 08:11:59

历史预测方向,但不预测细节。

热带地区有两大特征不利于经济发展。其中一个特征是居住在热带地区或去过热带地区的读者很熟悉的:在热带地区比在温带地区更容易生病,容易感染疟疾或登革热等热带传染疾病,或者感染热带寄生虫。因而热带国家的居民比温带国家的居民生病的时间更多,生病期间无法从事劳动生产。总体而言,他们的寿命也更短。这不仅对这些居民而言很悲哀,而且对他们的国家经济来说也是不幸。热带地区的另外一个经济劣势是土壤更贫瘠,植物病害和动物疫病更多,所以农业生产力更低。

2022-11-18 08:18:35

热带地区更容易生病,土地更贫瘠。

所以,玛丽又转而问那位丈夫:“你与其他女人有染,是这样的吗?”丈夫回答说:“对,的确如此。”玛丽追问道:“你为什么要与其他女人保持婚外关系呢?”丈夫回答说:“这是因为我的妻子越来越冷漠,丝毫不给我感情与爱。这就是我为什么会与其他女人有染:为了得到任何正常男人或女人都想得到也应当得到的爱、情感与关注。”如果这位丈夫不那么生气,或者如果他逻辑清晰,他可能这样回答:“我的妻子打了我一个耳光只是我们婚姻破裂的近因。我的外遇只是因果链中的一个近因,但它们不是终极原因。终极原因是我妻子的冷淡。”

2022-11-18 08:40:45

夫妻问题的近因和终极因不同,这个比喻好。

今天,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以及得益于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悠久的国家政府历史的国家,比那些农业历史短和政府历史短的国家人均收入更高,即使按照经济学家控制了其他变量后的测算,结果也是如此。农业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国家间平均收入的差异方面,占据50%的原因。即使我们比较那些在近代收入依然很低的国家,也会发现,像日本、中国和马来西亚这样国家政府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近代的经济增长率还是高于赞比亚和新几内亚这样国家政府历史短的国家。尽管有些国家政府历史短的国家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悠久的国家政府历史的国家的增长速度还是更快,这一点仍然没错。

2022-11-18 08:31:10

经济发展的背后原因是农业,养活了更多的人以从事不同工作。

英国还享有巨大的其他优势,即英国是一个岛国,不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容易遭受军事入侵(也因此没有必要组建保家卫国的常备军),它还在大西洋占据理想的地理位置,便于殖民其他大洲。

2022-11-18 08:34:30

岛国的优势:不容易被入侵,容易发展航海业,进而殖民。